古代
编辑
历史上,由于距离天津老城较远,天津市和平区境内人口稀少。明清时期,和平区境内村落逐渐增多。
明朝永乐二年(1404年),设天津三卫,区境归静海县管辖。清朝雍正八年(1730年),归天津县管辖。
近代
编辑
主条目:天津英租界、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
天津英租界工部局、天津法租界的杜总领事路、天津日租界的武德殿
清朝咸丰十年(1860年),根据北京条约,和平区境内先后设立天津英租界、天津美租界、天津法租界。1870年6月,天津教案发生,民众烧毁法国驻天津领事馆。外国侨民纷纷迁入租界,使紫竹林租界地区大大发展。此时,英租界内已设有诸多著名洋行,为促进贸易的发达,英租界当局致力于兴建新式码头和港口设施。19世纪80年代,英租界成了天津的贸易、航运中心。1895年起,随着清政府与有关各国大规模地开展修治海河的工程,较大的外国商船已可直接驶抵天津租界;而从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又填平了英、法、日等国租界中的成片沼泽,使得天津租界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。1896年,天津日租界设立。1902年10月,美租界将租界转让英租界,和天津英租界合并。和平区境内除租界外,南市地区和新兴街地区隶属于当时的天津县南段。1903年,日租界内进行了浩大的填筑工程。清朝宣统二年(1910年),和平区境内除租界外,南市地区隶属于天津县东区,新兴街地区隶属于天津县南区。
1913年4月,南市地区隶属于东区六所管辖,新兴街地区隶属于西区。1916年,法租界多次扩张的行动引发天津市民的强烈抗议,发生了老西开事件。1920年代,法租界内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、天祥商场、泰康商场等商业设施,以及国民、惠中、交通三大饭店和渤海大楼、浙江兴业银行天津分行大楼等众多整齐美观的西式建筑,和万国桥,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。当时,天津的中外上流社会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,而法租界和日租界的劝业场一带则成为他们进行消费、娱乐的区域。1926年,民园体育场落成,并举办过多项大型赛事。1928年6月20日,南市地区隶属于为公安一区管辖,新兴街地区隶属于公安二区管辖。1930年代,英国与日本曾因天津英租界相关问题而爆发冲突和外交纠纷,并导致天津英租界危机。
天津市于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领,成立伪天津特别市公署。1938年3月,南市地区隶属于第一区,新兴街地区隶属于第二区。1941年12月,太平洋战争爆发,日军进驻天津英租界。1943年,维希法国放弃在华租界。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民政府宣布收回租界。1946年3月,天津市政府将天津日租界和天津法租界划分为第一区,天津英租界划分为第十区,南市地区划分为第七区,新兴街地区划分为第六区。[2]
当代
编辑
小白楼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2年10月10日,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今和平区境分别归属第一区和第五区。1956年1月1日,天津市人民政府将第一区改称和平区,将第五区改称新华区。1958年9月9日,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原和平区、新华区,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成新的和平区,当时全区面积为13.857平方公里。1960年10月14日,和平区所辖原城厢区的东南角、东北角和鼓楼西3个公社划归南开区,和平区的光复道街划归河北区,当时的全区总面积为13.4平方公里[3]。1962年2月10日,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原所属和平区的卫南、郭村、王稳庄和杨柳青公社小甸与南开区所属农村人民公社合并,成立西郊区,并将原所属和平区的东堤头农村人民公社与红桥、河北区农村人民公社合并,成立北郊区。[2]1966年,和平区改称战斗区,1968年改回原名。1970年6月,以墙子河改造的名义在天津原墙子河河床的基础上建设一条宽50米的柏油马路(今南京路),同时在沿线的地下通道内建设铁路,成为地铁,被称为“7047工程”。1979年,天津地铁既有线在和平区开通,使天津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座拥有地铁的城市。
2005和平区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。今和平区已发展成为天津市的商业、金融、教育、文化、旅游中心,是天津市区的核心区。
2011年的天津海河津湾广场段全景